陶予 姓名的繁体为陶予,笔画数分别为:陶(10画)、予(4画),五行属性分别为:陶(火)、予(土),部首分别为:陶(阝部)、予(乙部),陶予的姓名分字解释如下:
陶予名字怎么读?
陶予的名字拼音读音为 táo yú
陶予名字怎么样,好不好?
陶予拼音为 táo yú ,声母为t y ,
韵母为ao u ,声调为阳平、阳平,
名字较为绕口,缺少节奏感。
叫陶予名字的人多吗?
少,陶予名字重名率低。
陶予名字的康熙、简体笔画数:
陶予名字的简体笔画数 陶(10画) 予(4画) ,陶予名字的康熙笔画数陶(16画) 予(4画) 。
陶予的五行和寓意:
陶予名字五行属性为火土,主观而任性,性格孤高,架子颇大,缺乏服从心,头脑聪明,判断力强,处事往往能够误打误中,而得意外成功,令人刮目相看。 凭着天赋才华和毅力,可创立一番事业,但亲友难得帮助,必须靠自力发展。 男娶好胜固执之妻,婚后感情不美满;女嫁明朗寡和之夫,婚后时有争吵。 创业途中难免遭到一些困难,若能一一克服,则会成功,常有出人意料之绝招,在令人惊异的情况下,得到名利。 受父辈的惠泽和照顾,能取得成功。
陶予名字的内涵含义:
陶予名字含义为平凡、善良之义。
陶予这个名字怎么样?
陶予名字还算可以,人生路途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,但只要不断努力,还是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陶予名字打分 为74分,本打分仅考虑三才五格,具体好不好,是否适合还需参考生肖、生辰八字来看
【起名字义】
用黏土烧制的器物:陶俑。陶粒。陶瓷。陶管。陶器。
制造陶器:陶冶。陶铸。
喻教育、培养:陶化。陶育。陶染。熏陶。
快乐的样子,使快乐:陶然。陶醉。陶陶。
古同“淘”,洗。
姓。
【康熙字义】
陶【 戌集中 】【 阜部 】康熙筆画: 16画 部外筆画: 8画
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徒刀切,音桃。《爾雅·釋丘》再成爲陶丘。《疏》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。《書·禹貢》東出于陶丘北。《釋名》於高山上一重作之,如陶竈然也。《說文》陶丘,在濟隂。《戰國策》秦客卿造謂穰侯曰:秦封君以陶。《註》今定陶縣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濟隂郡定陶縣。《史記·越世家》范蠡止於陶。《註》徐廣曰:今定陶。正義曰:括地志云: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,止此山之陽也。
又《說文》陶丘有堯城,堯嘗所居,故堯號爲陶唐氏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。
又縣名。《漢書·地理志》魏郡館陶縣,雲中郡陶林縣,定襄郡安陶縣,雁門郡𣷪陶縣。
又《玉篇》陶甄。《廣韻》尸子曰:夏桀臣昆吾作陶。《汲冢周書》神農作瓦器。《詩·大雅》陶復陶穴。
又陶正,官名。《左傳·襄二十五年》昔虞閼父爲周陶正。
又《書·五子之歌》鬰陶乎予心。《傳》鬰陶,言哀思也。
又《爾雅·釋詁》鬰陶,繇喜也。《禮·檀弓》人喜則斯陶,陶斯咏,咏斯猶。《註》陶,鬰陶也。《疏》鬰陶者,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。
又《揚子·方言》陶,養也。秦或曰陶。
又《後漢·杜篤傳》粳稻陶遂。《註》韓詩曰:陶,暢也。
又《廣韻》正也,化也。
又《揚雄·解嘲》後陶塗。《註》北方國名,出馬,因以爲名。
又蒲陶,果名。《史記·大宛傳》有蒲陶酒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櫻桃蒲陶。
又姓。《左傳·定四年》殷民七族:陶氏、施氏、繁氏、錡氏、樊氏、饑氏、終葵氏。《廣韻》陶唐之後,今出丹陽。
又《玉篇》亦作匋。《篇海》亦作陶。
又《荀子·榮辱篇》陶誕突盜。《註》陶,當爲檮杌之檮。頑嚚之貌。或曰陶當爲逃,隱匿其情也。
又《韻會》𩋃通作陶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韗人爲臯陶。《註》臯陶,鼓木也。陶字从革。
又《韻會》裪,通作陶。《左傳·襄三十年》使爲君復陶。《註》復陶,主衣服之官。
又《左傳·昭十二年》王皮冠秦復陶。《註》秦所遺羽衣也。
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𠀤餘昭切,音搖。《詩·王風》君子陶陶,左執翿,右招我由敖。《傳》陶陶,和樂貌。《釋文》陶,音遙。
又《禮·祭義》陶陶遂遂,如將復入然。《註》陶陶遂遂,相隨行之貌。《釋文》陶,音遙。
又《廣韻》臯陶,舜臣。一作咎繇。《篇海》本作𨹋。
又《集韻》大到切,音導。《詩·鄭風》淸人在軸,駟介陶陶。左旋右抽,中軍作好。《傳》陶陶,驅逐之貌。《釋文》陶,徒報反。好,呼報反。
又《朱註》陶,叶徒𠋫反。好,叶許𠋫反。
又叶夷周切,音由。《詩·魯頌》淑問如臯陶,在泮獻囚。《易林》兹基運時,稷契臯陶。貞良得願,微子解囚。《杜篤·吳漢誄》堯隆稷契,舜嘉臯陶。伊尹佐殷,呂尙翼周。
【起名字义】
表示给予、授予、赐予、赋予的意思。(yú)同“余”,我。
【康熙字义】
予【 子集上 】【 亅部 】康熙筆画: 4画 部外筆画: 3画
《唐韻》余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《正韻》弋渚切,𠀤音與。賜也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來朝,何錫予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內史掌王八枋之灋,七曰予,八曰奪。通作與。
又《博雅》大予,樂名。《註》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,改大樂爲大予樂。
又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羊諸切。𠀤與余同。我也。《郭忠恕·佩觿集》予讀若余。本無余音,後人讀之也。《顏師古·刊謬正俗》曲禮,予一人。鄭康成註:余予古今字。因鄭此說,學者遂皆讀予爲余。爾雅:卬,吾,台,予,朕,身,甫,余,言,我也。此則予之與余,但義訓我,非同字也。《說文》:予,相推予也。余,詞之舒也。各有意義,本非古今字別也。歷觀詩賦,予無余音。
又《吳棫·韻補》予當讀與。詩或敢侮予,將伯助予。楚辭:目眇眇兮愁予,何壽夭兮在予。皆無余音。